冲破囚笼第一季剧情讲述了布卢姆茨伯里派(Bloomsbury Group)40多间的故事。其成员如Virginia Woolf, Vanessa Bell, Edward Morgan Forster等、他们的复杂关系、激荡的内心世界、对自由和理想的不舍追求,以及这些对他们的作品的影响,都会在剧中被精彩呈现。
冲破囚笼第一季相关消息
片名来自三句话概括的第一句“Lived in Squares”,意欲对“囚笼”之中的人作全景式的描绘。然而它既缺失了对“囚笼”中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的处理,也几乎没有表现人物们在各自领域的造诣以及对文化的普世看法,而是用了大部分篇幅描绘“Loved in Triangles”,荷尔蒙优雅地飞溅,美则美矣,灵魂却仅仅偶尔闪现。
对于布鲁姆茨伯里派,人们多少会有了解。即便不是对每位成员和他们的作品都熟悉,至少知道这个团体对外界,对感情的基本态度。对于这样一部考据严谨的迷你剧,观众的观剧乐趣除了在于看人物们和心中的历史人物对号入座,看俊男靓女之间的情感火花如何悄悄迸发又如何熄灭,看他们的退避之地英国乡村的壮阔美景之外,其实更想看到的是维系他们在一起的共同的价值观,以及一战、二战对于这个埋头在自己世界里的团体造成的影响,还有他们漫漫长夜的清谈迸出过怎样美妙的火花。
冲破囚笼第一季剧照
然而在第三集历史转折的关口,《冲破囚笼》避重就轻地把镜头转向了范妮莎和她女儿之间的矛盾,母女“切磋”的结果是母亲理解了女儿和她当一样追求个体独立和情感自由的态度,放下母亲的心由她去走自己的路,生生把一部正剧变成了家庭肥皂剧。整个团体在战争中的思考却只字不提,对于伍尔芙的死亦仅仅以一纸遗书带过。她的直面人生然后放弃它,她是怎么看待世界的,又是怎么看待自己的,都几乎未提。
布鲁姆茨伯里派之所以没有被人遗忘,当然不只是因为他们彼此之间的情感。如果把道德和习俗视为无物的话,那么任何一群三观和文化层次相近的人在一起也许都能激发起复杂、微妙、又长久的感情,就和剧中之人一样。重要的是为什么是他们,而非别的什么人。
这样说,感情是产物,背后的一个个独立而精彩的人物才是源动力。仅仅表现纷杂的情感却不探究人物的内心,那么情感也将是苍白的。
编剧和导演之所以这样取舍,一可能是因为仅仅厘清人物关系远比探究人物内心要方便。二,看一群名人的感情戏加上代剧的魅力,应该可以俘获一大批女性观众。
也因为毕竟电影和文学有本质的不同。文学可以留给内心独白很多空间,尤其适合挖掘文学、艺术这样内心高度发达的人群的故事,电影则很难用大量独白来呈现,如《冲破囚笼》这样以更为含蓄、偶尔提点的方式呈现的作品也许适合对这段历史了然于心的观众,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却只是浮光掠影。
不过它也并非全无是处。布鲁姆茨伯里派的精神乌托邦至少很美,乱世里始终有人在追求美,随着本性生活,把这群人比较真实地拍出来本身就是有意义的一件事。如果愿意顺藤摸瓜去读读成员们的书,看看他们的画,就更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