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亚舒
年龄:26;身高:178;位置:中后卫、边后卫、边锋。
个人履历:2009、2013上海男足全运队队员;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足球队队员。
荣誉:2013年全运会冠军、2015上海市大学生十一人制冠军、2016泛波罗的海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五人制亚军、2016中国大学生五人制大北区冠军、2016上海市大学生十一人制冠军、2017大学生五人制上海赛区冠军、2018全国大学生五人制总决赛亚军
1 起步于平凉四小
早早与根宝结缘
1993年3月3日出生的孙亚舒最初与足球结下不解之缘,是在小学一年级进入平凉路四小的时候,那里曾培养出申思、孙吉、孙祥、蔡慧康等知名球星。“小学一年级进入平四,到了五年级去了浦东的金阳小学,五年级毕业后去了白洋淀,然后在那边练到升初三,根宝把我招去根宝基地了,接着在基地那边,一直待到踢全运会。”三言两语,孙亚舒就梳理完了自己的“少年足球史”。
“根宝基地”对于孙亚舒来说是个梦开始的地方,“我们刚进去的时候,基地跟现在的差不多。进去以后我们是上午上课,中午回基地吃饭,下午3点开始训练。基本二十天左右让我们回一次家。”二十多天回一次家可能对于大部分同年龄段的孩子来说不是很容易适应,但孙亚舒却对这种节奏习以为常,“在当时不怎么想家,因为小时候开始就是在学校住宿生活的。”
回忆起在根宝基地的生活,孙亚舒的言语里满是怀念,当时的日子累而简单,身边都是并肩作战的小伙伴。“累是生活的一部分,但以前在基地的日子也很轻松,训完练就放松了。那时候我们是上午去崇明建设中学上半天的课,不过说实话我们也不太听老师讲了什么,因为大家都听不进去。普通的学生看到我们都怕的,他们可能感觉踢球的人好像很野蛮。”
2 全运会夺冠背后
曾被范志毅练到吐
谈到1993这一届的荣誉,2013年取得的全运会冠军自然是被提及最多的,而相比展现在人前的冠军荣誉,孙亚舒也毫不避讳地说起了他们这批队员在夺冠背后付出了多大的努力。“我们那时候集训,基本上每周的训练节奏是,两练、两练、一练、两练、两练、一练,然后周日休息一天。就等于是早上练力量、体能,下午练技战术,连着练两天,然后第三天再开始光练对抗。”
在孙亚舒的回忆中,这种高强度的训练模式只是家常便饭。而说起最令他印象深刻的,则是范志毅曾经带过的一堂训练课。“那时候还是范志毅指导带队,上午跟日本的一个球队踢三节每节半小时的比赛。那天是大夏天,三十八九摄氏度的天气,上午踢完,我记得那场比赛我们2比1还是3比1赢了,回去吃个中饭,下午又直接被拉了出来。”虽然比赛踢赢了,但范志毅对大家的表现并不满意,“范指导说我们踢得不行,比赛结束后就拉我们出来练体能。当时做准备活动的时候,我就已经抽筋了。”
“他那时候要求大家跑八个四百米,然后再跑四个八百米,并且还要有时间限制。”过了这么久,孙亚舒对当年的这段经历依旧记忆犹新,“我那时候跑四百米的时候,跑了两圈就开始要吐了。不只是我,其他很多人也都开始不行了,大家都跑不动了,没有办法,我们就跟他耍赖。”
“那天是真的很热,上午刚踢完高强度比赛,没有人撑得下来,那时候都不跑了。”孙亚舒回忆,当时范志毅的反应是“真的很生气”,“他肯定很生气,最后回去的时候让领队给我们开会,给我们做思想工作。”
“没办法,那天实在太累了。那是我感觉踢球当中最累的一次,因为从来没有被练到吐过,抽筋倒是常有的。”说到后来,孙亚舒自己也笑了,“这个量超得太多了,所以说那天也蛮有意思的,反正大家都有点罢训的意思,都不跑了,没有办法跑了,这个跑下去人都要死在场地上了。”
3 与贺惯搭档中卫
和李浩文关系最好
回忆起在根宝基地的那些日子,训练和比赛占据了绝大多数的时间。那些简单甚至单调的生活里,身边的小伙伴是与自己共同经历成长的主角。采访中,孙亚舒也回忆了不少当年老队友们之间的故事,大家曾一起成长、训练了六年,很多经历记忆犹新。
最初刚到根宝基地时,孙亚舒是和贺惯一起搭档的中后卫,“贺惯第一届的时候是跟我一起踢中后卫,就范志毅带的那一届,我感觉他还是挺稳定的,让人挺放心的。”而在经历了第一次全运会的初体验后,孙亚舒又被后来的教练成耀东改造到了边路。“当时同位置的还有傅欢和张卫等人,大家形成了一种良性竞争的关系。”孙亚舒说。
“傅欢我感觉他进步挺大的,他以前没有这么好,以前踢边后卫时技术还是蛮粗糙的,就是很容易漏球、犯规那种,现在感觉他老练了很多。张卫是体能好,那时候我们测体能,他一直都是第一名。”
和踢中后卫不同的是,作为一名边路球员需要时常地插上参与进攻,这自然少不了与中前场的配合。谈及球队当时的前场,孙亚舒也特意点评了李圣龙、林创益等人,他们现在都是上港阵中发挥着一定的作用。“李圣龙我感觉他还是唱歌方面比较有天赋(笑)。以前他在全运会队踢前锋,我们都叫他‘抢断式前锋’,他在前面抢球很积极,我们可能后面还没跟上,他一个人已经抢起来了;‘和尚’(林创益)是脚下技术好,我刚去根宝基地的时候,就感觉这个人的技术有点厉害。跟他踢球的感觉就是球给到他基本上不大会失误,他能拿得住球、比较稳,并且也能自己创造机会。”
就和经常在微博上“秀恩爱”的武磊和傅欢一样,孙亚舒在当时的队中也有自己的“CP党”——被称为“臭脚”的李浩文。说起自己的好兄弟,孙亚舒说,最难忘的不是比赛和朝夕相处,而是参加他的婚礼并且给他当伴郎,“最难忘的应该就是他结婚了,当时去给他当伴郎。那天下午正好是大五联赛我们学校跟湖北一个学校踢决赛,我上午去参加完他的婚礼,给他当完伴郎,中午去酒店的时候,我再回去参加比赛。”
4 投身五人制赛场
足球人生新开始
2013年全运会结束后,孙亚舒和当时的队友基本上都进入了上港的一队和预备队。在经过一年多的等待与坚持后,他做出了自己的选择,“我那时候想,要是在队里踢不上主力,就只能在预备队踢,我感觉意义不是很大。当时还想着去外地试训,但也担心自己无法适应新环境放弃了。最终我来到了徐房队,他们也帮我介绍到了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就这样一边踢球,一边上学了。”
谈到当时的选择,孙亚舒仍露出些许遗憾,“遗憾肯定会有,当时我们从全运会出来,已经踢上职业了,一下子要从这条道路上退出,肯定有遗憾,不过也是没办法的事情。”
从十一人制转战五人制的道路并不轻松,从不适应到适应的过程,也让孙亚舒记忆犹新。“一开始踢五人制是有点不适应的,一个是小球,一个是大球,肯定不一样。但后来踢了一年多,慢慢也就熟悉五人制的节奏了,毕竟大家都是踢过职业比赛的嘛。第二年就好多了,一直踢到现在,等于是有肌肉记忆了,身体记住这个节奏了,就好踢多了。”
转战五人制赛场后,孙亚舒也踢出了不错的表现,除了在大学生五人制足球比赛中多次拿到冠军,他还多次入选了五人制国家队。为国出战是每个运动员的梦想,孙亚舒也很自豪能够穿上国家队的战袍,“肯定是有很强的荣誉感,特别是参加在中国举办的比赛。跟国外的高水平球队踢,都是非常不错的机会。”
中国足球一直渴望实现世界杯的梦想,当被问及是五人制先进世界杯、还是十一人制先进世界杯时,孙亚舒苦笑了一下,表示“感觉都蛮远的”。“五人制的比赛,我们跟国外踢,还需要身体素质上的提高。国外的球员的腿部力量、身体素质都比我们强,他蹬的那一步我们还没跟上,紧接着他就已经射门了。他们的技战术倒没有布置很多,更多靠的是个人能力,基本上十次射门能有一半都射在门框范围里,力量还特别大。”
至于十一人制,孙亚舒认为,只有一个武磊并不能改变现状。“现在的情况大家都知道,我感觉距离打进世界杯还蛮早的,毕竟不是靠一个人踢球。可能现在武磊出去了,大家会觉得确实会有点帮助,但是一个人的力量毕竟还是太小。”
因为个人经历,孙亚舒对上港也有着特殊的感情,如今他也会像普通的球迷一样,时刻关注着上港的发挥和成绩,“就比较关注上港,因为自己也是上港出来的,对上港肯定有归属感。”孙亚舒说,由于平时有五超联赛的比赛任务,他一般都是在电视机前看直播,前往上海体育场现场观战的次数并不多,“有很多队友在队里踢,有他们比赛的时候肯定要看的。赛后也会跟几个关系好的发发消息,吹吹牛。”离开上港的他依然支持着这支球队,“我感觉上港的外援不错,比以前的找得好。虽然这次武磊走了对他们也有影响,但我感觉上港这样踢还是可以的。”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