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艳芳(1917年12月-2008年12月) ,越剧女小生,浙江省嵊县黄泽镇人,为早期女子越剧的四大名生(屠杏花、李艳芳、竺素娥、魏素云)之一。
她1929年春入“新新凤舞台”学戏,1932年与赵瑞花、姚月明一起被称为“越中三绝”。1940年,她与姚水娟主演《泪洒相思地》,10月,又主演《蒋老五殉情记》,打出了“话剧化、电影化”的旗号,有意识地吸取话剧和电影的成分,在女子越剧表现城市现代生活方面做了探索,引起观众浓厚兴趣,创造了连演六十三场,总共演出一百十六场的票房纪录。1941年6月11日,李艳芳又与姚水娟搭档,在卡德大戏院演出《啼笑因缘》,仍由樊篱编剧,该剧分上中下三本,亦轰动一时。
李艳芳以越剧小生闻名于越剧舞台,她推动了越剧从路头戏发展为幕表戏,而她在时装戏方面的成功也拓宽了越剧剧种的题材,对女子越剧的兴盛和发展做出了贡献,故其名被列入了《中国越剧大典》“名人卷”之内。
1929年春,李艳芳入嵊县黄泽办起的第二副女子科班“新新凤舞台”学戏。习小生。半年以后随班在浙东一带城乡演出。 (另一说为:1928年,李艳芳入嵊县黄泽办起的第二副女子科班“锦新舞台”学戏。 )
1932年中国戏剧研究社出版《越中三绝》,介绍当时称为“越中三绝”的著名越剧艺人赵瑞花、姚月明、李艳芳的艺术成就。
1933年夏,李艳芳与王杏花搭档,彼此配合默契,处处用心,观众对这对搭档大表欢迎。
1936年,李艳芳与姚水娟二进杭州大世界。
1937年,在温州演出时,开始与姚水娟搭档合作,是年进入杭州大世界演出。
1938年春节(1月31日)的三天里,李艳芳、姚水娟领先的“越升舞台”在上海通商旅馆演出,花旦姚水娟挂头牌,小生李艳芳挂二牌,老生商芳臣挂三牌。 第一天,日场《仁义缘》、夜场《沉香扇》,第二天,日常《三看御妹》、夜场《前本三笑缘》,第三天,日常《十美图》、夜场《后本三笑缘》。当时通商剧场有250个座位,演出常常客满。 戏曲评论家蔡萸英送去花篮,演员们很高兴,日夜场捧进捧出,在台上放了半个多月,此后送花篮成为越来越盛的风气。 4月,她们移至老闸大戏院,该戏院有400多座位,虽是小剧场,但剧场规格较高,作为绍兴大班的基地是名正言顺的正规剧场,演出亦场场客满。 7月,李艳芳与姚水娟拆档。继与赵瑞花搭档至1940年4月。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