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色月光:深藏于婚姻的三个真相

  最近,身边不少人感慨,刚送走林有有,又迎来孙雯雯。《白色月光》再次掀起新一轮出轨风波——1张酒店的消费水单,1条闪过的微信留言,1次看似无心的夫妻对话,全部埋伏着深井般幽不见底的窥视;真假难辨的解释,蛛丝马迹的推理,暗中斡旋的试探,无不潜藏着对“出轨真相”的无穷猜测。

  原本一部普通的家庭情感剧,硬是凹成了气氛压抑的悬疑剧。抛去宋佳与刘敏涛的精湛演技,剩下的,是摇晃不停的拍摄镜头和毛骨悚然的台词:怀疑,一旦开始,就根本停不下来。

  根据一组数据显示,1979,中国大约有12万对夫妻离婚,1990是80万对,2000是121万对。到了2019,直接飙升至415万对。四十间涨幅35倍。而出轨,似乎变成离婚的罪魁祸首,成为压倒婚姻的最后一根稻草。

  就连国产剧里,破坏婚姻的“小三”角色,也跟着与时俱进的升级了好几轮——

  1.0版《来来往往》林珠,《牵手》王纯。特点:爱恨分明,性格独立,去留随心;

  2.0版《回家的诱惑》艾莉。特点:赤裸裸的皮相勾引,小三标签化;

  3.0版《我的前半生》凌玲,《三十而已》林有有。特点:“茶艺”高超,直奔观众情绪的愤怒点。

《白色月光》孙雯雯剧照

  现如今,好像没有“三”的家庭剧,就跟少了鸡精的高汤一样,提不起味儿。更要命的是,这波“风潮”甚至延展至现实生活中。

  防小三、找小三、撕小三,成为现代原配夫人们提上日程的三部曲。她们一手抓老公的免疫力,一手其抓鉴别力,甚至还运用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策略,亲自学起了“绿茶”技艺,忙的不可开交。

  即便我们心里清楚,从很大概率上来说,“小三”很可能并不是夫妻关系破裂的根源原因,而仅是一根导火索,但依然阻止不了原配对Ta深入骨髓的恨意,哪怕需要与之同归于尽,也在所不惜。于是乎,“手撕小三”、“华丽蜕变”、“复仇渣男”的爽剧,由此多了起来。

  为什么越来越热衷手撕“小三”?

  《亲密陷阱:爱、欲望与平衡艺术》的作者埃斯特?佩瑞尔说,“当我们谈论出轨时,根本没有一个中立的词可以用。渣男、小三、通奸、不忠、背叛,你能想到的所有关于出轨的词都带着道德审判。”

  而道德审判,常常是简单而两极化的,要么是施害者,要么是受害者;要么是渣男,要么是圣人;你不谴责,就是纵容,你试图理解,就是品德沦丧。所以,人们会自然而然的选择站在“正义”的一面,即小三的对面。

  同时,这种简单粗暴的评判,滋生出的是狭隘的思维方式,将“出轨”定义成一件简单的事,无非是性和谎言,根本没什么可谈的。

  事实上,当一个男人/女人出轨犯了错,很有可能是夫妻之间的相处关系出了问题。这背后发挥影响力的,有诸多因素:社会快速发展与传统婚姻文化的不适配;原生家族的文化印记;过去的经验和解决模式的冲突;个人接纳性与容纳度的差别;爱的表达与教育程度等等。

  但分析深层次的原因是困难的,痛苦的,漫长的。而且,它会不自觉的牵连出很多人们原本不愿、不想、不肯面对的事实。所以,简单的归责于外因,是最简单、最容易、最痛快的方法,例如,小三。 甩锅给Ta,谁也不会受伤,“都是我运气不好,遇上渣男”,“都怪天杀的小三”。

  所以,我们对小三有多恨,其实就是对自己的无能与失败有多恨。经验证明,人在对某件事没有掌控能力、缺失自信的时候,往往也是脾气最大的时候。唯有稳操胜券的人,才能真正做到冷静理智、温文尔雅。

  将自己放在受害者的位置上,一味的指责对方,指责小三,指责社会,这是容易的。可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倘若搞不清楚,即便真的分开,还有可能将它们带到你的未来,或者下一段关系中。这对婚姻中的任何一方都是无益的。

  所以,我们有必要静下心来,看看婚姻里的三个真相。

婚内的三个真相

  1. 对方不似你想象般全能,在关系这件事上,Ta只有10%的掌控力

  “我的意中人是个盖世英雄,有一天,他会他踏着七色祥云来娶我。”结婚前,我们曾经和紫霞仙子一样,对此笃信不疑。

  当怀揣着对配偶无限信任与爱慕,走进婚姻时,其实我们并没有真正做好接受Ta无能与脆弱的准备。

  比如我们经常认为,配偶是可以和我们沟通好的,只是他不想和我沟通。为什么呢?因为他变了,因为他不够爱我,因为我们不再亲密无间,因为我们压根不合适。

  真的是这样吗?

  一个人,既然能下定决心和你共度一生,走进婚姻,那你应该就是Ta最爱最亲的人。可为什么因为一件事,你们反复争吵,闹得那么不愉快,Ta还不改呢?会不会有更大的因素在影响Ta,制约Ta, 让Ta无法调整,没能力做出改变?

  婚姻家庭咨询师刘丹,用了一个比喻十分恰当的说明了这个道理:帆船行进时,我们盯着掌舵的那个人看,认为只要他足够好,足够努力,帆船就可尽在掌握。可事实上,水流、风向的影响可能会更大。

  如果我们认识到并能够接受:在关系这件事上,对方其实只有10%的掌控力,其余的90%都是不确定的因素,甚至还有彼此未挖掘出的潜意识。那么,在面对和处理家庭矛盾时,会不会让自己好受一点?

  人,吃五谷杂粮会生病,婚姻,经历风霜雨雪也会生病。理解家庭冲突,需要更广阔的视野;处理婚姻矛盾,也需要更积极的角度与勇气。

  当盖世英雄不能准时踏着七彩祥云来的时候,那我们完全可以踩着风火轮去找他。

  2. 夫妻矛盾不一定是关系出错,可能只是周期性问题

  人们在婚姻中度过人生的不同阶段,从青到中,再到老。每个阶段中,都会有不可避免的“必修课”——男人事业瓶颈期,甚至失败,女人的更期,职业倦怠期,青春期的孩子,儿女成人后的空巢生活,逐渐衰弱逝去的父母、长辈,自己罹患疾病的身躯……失落与孤独,恐怕将围绕着跟随我们一生。

  尤其是,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提高,人均寿命将大大延长,人类有望迎来百岁人生。随之而来的是,职业转行再就业,人生中途转型,隔代教育,退休后生活质量等社会新问题。

  在生理节奏和社会急速发展的双重作用下,家庭内关系迎来新挑战。人们对外在环境变化的不适,在婚内,往往以夫妻争吵、相互抱怨的形式发泄和反映出来。所以,夫妻间矛盾,有时未必尽然是两个人的私事,而是社会周期性发展与人性经历的必然。

  夫妻若知晓要面对的客观挑战,提前做好预防方案,准备好工具携手渡过,感情就会在“闯关”过程中得到更深的链接。就像竹子一样,越过那些竹节障碍,就能向上再拔高一段,一节一节,节节高。

3.“相见恨晚”是个诅咒

  现代人的理想婚姻,其实是一个悖论:结婚,原本就是为了安定。拥有彼此的确定感,让我们感到可依靠。但另一方面,我们却在期待同一个人,在提供安稳的同时,一起带来神秘与冒险。选安全,还是刺激?选可控,还是惊奇?小孩子才做选择题,成人当然是都想要。

  我和老公是大学同学,毕业两就结婚。在这十几的婚姻中,当然遇到过比对方更优秀的人。什么感觉?相见恨晚哪。就此事,我们还探讨过,我对老公说:“也许等我30岁、40岁嫁人的时候,就不会选你了。”老公说:“你说的话,正是我想说的。”

  这些话听着好像无情,但却是自由婚姻择偶的现实,即当你选择结婚时,还有很多候选人并没有适时出现。

  换个角度看,这也正是“出轨”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婚姻厌倦的关键:你的生活中,总会有个人,让你觉得“相见恨晚”。五以后,会出现一个A,十以后,还会出现一个B……生命不止,知音不断。

  就像陈俊生,那么不顾一切地斩断过去,和罗子君离婚,急匆匆的与凌玲再婚,重新组建家庭。结果又怎样呢?他发现自己,不过是再次踏入同一个坑,甚至,还不如原来那个。剥掉恋爱伪装后的风花雪月,善解人意,统统变了模样——不仅变成了锅碗瓢盆酱醋茶,还有数不尽的屎尿屁,脚臭口臭体臭。

  所以,相见恨晚,是魔鬼对幸福婚姻的一种诅咒。无法控制欲望而中计的人,只能承受被诅咒的结局。王朔曾有段露骨的描述:出轨,就像童话中两个贪心的人,想挖地下的财宝,结果挖出一个人的骸骨。他们迅速埋上,甚至在上面种了树,栽了花,但两个人都心知肚明的知道下面埋的是什么。

白色月光:深藏于婚姻的三个真相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