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家人之名》本来只是随便看看,看到第3集,扎扎实实地被刺激了:齐明月去面馆,三兄妹你给我夹一筷青菜,我给你夹一颗蛋黄,三人互相赐菜,可以形成6种组合,导演也不客气,6种组合悉数奉上,看得我眼睛都花了,也看得齐明月直愣,羡慕之情明明白白,“我也想有个哥哥”。
我心想,嗨,谁还不想有个哥哥。
这部剧男主角叫李海潮,开面馆,丧偶,有个女儿,机缘巧合,两户家庭的男孩子都失去母亲,爱做饭的李海潮,顺利升任主妇岗。另附赠了其中一个男孩儿的父亲,是个片区民警,专事加班,到点儿回家吃饭。组成“爸爸×2+哥哥×2+李尖尖”的5人家庭。
当然,这部剧的主角显然是李尖尖,4个男人宠爱的宝贝,剧情第二部分发生在三个孩子的高中时期。有一天她为了她们班长见义勇为,就成了好朋友,班长叫齐明月——看到齐明月,我突然被一个想法击中:这才是我啊!这才是观众立刻能代入的角色。
李尖尖,光环与宠爱集一身,上个高中毫无高考压力,上下学一左一右两个哥哥护法,你我何德何能,配得上向往李尖尖的梦幻生活呢。你只是孤单长大的独生子女,只是被母亲逼着上补习班但挣扎着也要快乐的高中生。同班同学李尖尖的生活对你来说,就是个故事,堪比动漫,比肩言情,比修仙小说还要敢于设置离奇身世。
总之,齐明月几乎是观众代表,看什么戏都勇坐第一排,看宠妹狂魔的腻歪把戏,捏脸,拍头,吃冰淇淋买三种口味,仨人吃面也吃得“藕断丝连”,齐明月只能在第一排眼巴巴地羡慕。后来毕业了上班了,还要跟李尖尖合租,替她操心生活——活在这部电视剧里,齐明月的人生真是不值得。
我现在看到第12集,眼看着编剧开始给齐明月安排感情线了,有观众不乐意,觉得占据傻白甜女主角的戏份了——给平凡人加束光,不就为了衬托李尖尖令人羡慕的梦幻生活吗。
不过,剧演到这第三部分,大学毕业后的生活,“归国二子”追求当的小妹妹,本来一部温馨家庭剧,以肉眼可见的弧度转轨,突转成偶像剧,的确让像我这样的观众追不动。好比这样的姑娘,五官拆开来看,都还不错,可合在一张脸上,总觉得哪里不对。
《以家人之名》差不多就是这样一部国产剧。李海潮和凌和平这两位爸爸斗嘴多好玩儿,三兄妹叫人羡慕,温馨的家庭日常好看。两组人马分头回来抢儿子,两个儿子骂他们的DNA贡献者,嘴上都挺不留情的,过瘾。看谭松韵演的这个咋咋呼呼的可爱小姑娘,老阿姨也感到喜欢。后面开始各种三角恋,“官配发糖”什么的,偶像剧派头走起,好这口的估计看得津津有味。
二子归国后,凌霄住到李尖尖对门,尖尖又跟俩高中同学全租——这又演的哪出老友记啊?我感觉,好多路人观众是受“双爸”设定蛊惑入坑,三兄妹日常温馨互动场面咀嚼得有滋有味,再往后,男女青登场加戏,两位爸爸靠边站,最开始喜欢它的冲动消失,滤镜不再,老阿姨就想看家长互相数落,兄妹吵架斗殴,家庭琐碎,温馨日常。
回顾一下这部剧是怎么出圈的,好像是因为那些叫人生气的场景。
看凌霄那个外婆来,是不是很气?讲话尖利,脸色也很刻薄的,怎么凌霄不是你外孙吗。丑陋的动作蛮变形的,不明白她在恨谁,不见得她爱女儿,一张嘴就是数落她当不该离婚,不该放弃孩子,现在回来了不该任由李海潮抢儿子,也不见得她爱外孙,在凌霄面前只展现倚老卖老那一套,等等,总之每一件操作都不合理、叫人生气。
小橙子的出现,更气,哥哥又不是个玩具,不给买就大哭大闹?陈婷你不是已经因为疏忽失去了一个女儿,怎么还会放心大胆地让小橙子独自去闯荡呢。
看赵光华第一次出现,拦着小哥,共计5次双手抓肩,阻止他离去。看得气炸了。小哥你愤怒离去的时候非得往前走吗,退后一步向后转明明海阔天空啊,一定要恰好走到赵光华一根胳膊的距离内叫他站着不动就能包抄你吗。气死个人。
气好像没有来由,实际蛮有道理。编剧心里的小九九,就是要观众生气。所谓撩拨情绪,生气这种情绪,冲动易感,还便于传染。生气很容易激起你发朋友圈发微博的欲望。
去春天,我看姚晨主演的那部《都挺好》,本来也是随便看看,看到苏大强这个不争气又好面子的爹,钱被小保姆骗走的时候,我怒气值达到了顶峰,怒发一条没头没脑的朋友圈:“苏大强不会还想要跟小保姆结婚吧?”。表示气愤的朋友还挺多,明显大家是真被气到了。情绪还真是做不得假。
一部电视剧,想要激起共鸣,生气牌最容易打,催泪牌次之,最难的是叫你笑。所以你看《以家人之名》,煽情戏挺不少。尖尖跟两位哥哥在天台上看流星雨,对着流星喊妈妈的时候,令人唏嘘。一个莫名乐观的从小失去母亲的姑娘,原来她的哀伤与期许,都放在心里呢。
看到李爸在小哥生日晚餐上那段酒后真言,我直接看抽泣了,他说,“从这么点大,喂养大了,捧在手心上,不舍得骂,不舍得打,有些人非得提醒我,说我不是亲爹,不是亲爸,不是亲人,那亲人在哪儿啊”。这集后面还有呢,回忆李海潮当是怎么把小子秋从农村带回城里的。一哭未平,一哭又起。小尖对着她爸说,“可是你床都买好了呀”。小子秋出现,衣衫褴褛,脸上还特地抹了灰,背着个菜篓子,抓了把镰刀,李海潮本来自我劝说只是来看看,看完就走,看到子秋这副可怜又懂事的样子,终于没忍住,把子秋带了回家。这一出是非常古典的催泪弹,果然有效。
80代一部台湾电影叫《妈妈再爱我一次》,非常催泪,以至于“世上只有妈妈好”这句歌响起,有人生理反应就是哭。《以家人之名》第二部分的主线设置其实与之类似。
子秋的生父回来找他,是因为膝下无子,回来寻血脉,用“为了孩子将来”那一套,拆散他们一家。而李爸,想想子秋前程,下决心支持子秋认回赵华光,去英国留学。《妈妈再爱我一次》更为煽情,它让五六岁的孩子,跪下来求奶奶,把妈妈还给他。但那是80代,“穷”是时代主题,片中的母亲秋霞生活的确非常艰难,那时的观众会对她的选择更能感同身受一些。不知到了现在,还有多少人会认可,相信钱比爱更容易让孩子幸福。
更多地方其实就在暗戳戳地气你,牺牲合理性不顾一切地,气到你拍桌子为止。当代国产剧里,反派角色除了给主角制造障碍,另一大功效就是让你生气。看赵华光黑眉黑脸地到面馆,脸上就写着“我又来了,你可以开始生气了”。他要真是个思维正常的父亲,想对儿子好,弥补从前的缺席,可以选择适量参与,加入“双爸”大家庭里来,有爱出爱,有钱出钱,必须非黑即白地买断子秋吗?可是不如此,观众看到钱婆婆骂“狗东西”,也不会感到解气。
前一阵《三十而已》里面的林有有,让多少女性观众气得牙痒痒呢。林有有在工具人这个领域里能在今夏小屏幕里当最强王者,得归功于编剧啊。能看得出来《三十而已》的编剧是下了狠心,索性就完全放弃这个角色的人物弧光,工具到底,什么招人烦的特征都往她头上安。
像凌霄妈妈这样的角色,抛下儿子表面上看算狠心,逻辑却是合理的,她走之前那个状态,活在后悔中,又想寻找出口,最后演变为停不下来的吵架发怒机器。幼的孩子意外身亡,夫妻之间互相责怪,很容易分崩离析,因为心中的伤痛无法愈合,内心无法获得宁静。也算是为辅助角色努了努力,所以看到她离开,反而不会那么生气。
到了小青谈恋爱的第三部分,感觉倒是符合宋威龙青春片脸型(和演技)了,前面家庭生活部分真是难为他了。我发现我对剧情的期待,不是李尖尖到底是跟凌霄在一起了还是跟贺子秋(我猜肯定是凌霄!),但蛮想要一个解释,怎么两个哥哥出去整整9,就都没回过一趟家?曾经感情多么亲密无间,现在就有多无法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