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家人之名:打着家庭剧幌子的无脑言情,“填鸭式”发糖太腻

  《以家人之名》无论是剧名还是海报画风,首先就具有很强的“欺骗性”——会让人联想到《我爱我家》《家有儿女》一类的家庭亲情剧,抱有看烟火气日常的期待。

  故事一开场,看点也的确在于重组家庭的温馨生活:楼上楼下的两家人,因为楼下的妈妈去世了,楼上的妈妈再婚离家,两个爸爸于是一起搭伙吃饭过日子。三兄妹从小到大嘻嘻哈哈,勾起独生子女“国家欠我一个哥哥”的羡慕之情。

  然而从12集开始,家庭戏戛然而止,画风迅速变为最俗套的狗血三角恋。两个哥哥分别因为亲妈和亲爹出现而出国留学,镜头一转就是整整9之后,妹妹李尖尖已经是成女性,可以谈恋爱了。哥哥们终于想起来回家,立马展开追求大赛。

  这样突兀的感情“变质”让人难以接受,简直可以说十分膈应。20集播完,豆瓣评分从8.6跌至7.6,口碑下滑登上热搜第一名。翻翻观众评论,《以家人之名》俨然掀起了一股别致的“拆CP”风潮:“答应我别恋爱好吗?”“本来当家有儿女看的,最后看到了刘星抱着夏雪亲嘴,你说恶心不恶心人吧。”有人看得生气,吐槽说片名根本应该叫《以家人之名,行童养媳之实》《以家人之名,行苟且之事》。

这是大哥

这是小哥

  青梅竹马的“兄妹恋”剧情能拍好吗?当然可以。《以家人之名》刚播出的时候,打着“中国版《请回答1988》”的旗号。其实它更应该向同系列中的另一部《请回答1994》看齐,那部拍的就是伪兄妹故事。女主角成娜静自己的亲哥哥去世了,哥哥的好友“垃圾哥”来到她家,接替成为家里的儿子。

  言情剧并不怕超脱现实的夸张设定,但一定要有细腻而扎实的情感刻画,才能够真正感染观众。《请回答1994》一开头也是家庭日常,兄妹俩见面就打架,热热闹闹感情很好。而后面的恋爱戏份同样走心:成娜静先意识到了自己的感情,忐忑又纠结。垃圾哥本来只把娜静当妹妹,得知她的态度之后,爱情也逐渐开始萌芽。观众不仅没有反对组CP,还看得很高兴。豆瓣上热门短评第一条就是:“我好想要一个从小陪着长大疼我爱我最后又能嫁给他的哥哥。”

《请回答1994》有很多生动的细节

  反之,《以家人之名》是个失败的例子,剧情推进得粗暴,缺乏有说服力的情绪铺垫。哥哥们的浓烈爱意来得毫无缘由,就像是毫无灵魂的宠妹机器。而正因为缺乏真诚,宋威龙和张新成明明都是帅哥,却生生演出了猥琐变态男既视感。张新成自己在幕后花絮里都忍不住吐槽:我好像除了对李尖尖,对其她女生都是没有知觉的。

  哥哥们的事业选择,全都围着妹妹转:一个学了牙医,因为妹妹怕看病;一个学了甜品,因为妹妹是吃货。大哥笼络了妹妹闺蜜拍照片给自己看,随时掌握她的行踪。尖尖跟网友见面,哥哥大惊失色找到爸爸告状:小妹被男生拐去开房了。设想一下,如果现实中真有这样两位疯哥哥,这妹妹得有多烦躁!

  最令人“无福消受”的,还有大哥突如其来的土味情话:“想我就撒个娇。“”西瓜最中间的芯,锅底的米锅巴,鱼鳃两边的肉,筒子骨里的骨髓,包子里的馅,我都留给你吃。”

能不能放过她?

  国产甜宠剧特别流行这种“填鸭式”发糖方式——你还根本没心情张嘴呢,剧情就不管不顾硬往喉咙里塞,结果就是根本尝不到甜,只觉得像是被迫吞了个苍蝇。

  除了故事本身,《以家人之名》之所以能引起那么强烈的反感,还跟前期的“虚假宣传”有很大关系。制作方或许考虑到各类甜宠剧太过泛滥,于是想强调差异化,非要披起现实主义家庭剧的外衣。导演出来接受采访,谈的都是:“试图通过展现剧中角色面对亲情的爱与难,对观众在现实生活中与家人的相处带来启发。”——要知道这部剧除了兄妹三角恋,两个爸爸还要刻意卖腐搞中耽美,所以到底是想要怎么启发?

  两个爸爸都这样了,居委会大妈还要来给介绍对象

  烂剧的通病都在于此:噱头先行,全是套路,还动不动硬上价值。

  遗憾的是,很多创作者已经习惯于依赖套路。《以家人之名》的导演丁梓光、编剧水阡墨,也是《下一站幸福》的幕后主创。《下一站幸福》以“姐弟恋”为噱头,同样遭遇了口碑高开低走,从开播8分一路跌至6分。爱情戏同样一堆槽点:弟弟莫名其妙就迷上了姐姐,姐姐莫名其妙就非要作死分手,转头又要死乞白赖地哄回来。

  《以家人之名》还剩十集,目测还会有更多表白腻乎戏码。我们的建议是:不看也罢!

以家人之名:打着家庭剧幌子的无脑言情,“填鸭式”发糖太腻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