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而已》:陈屿这样的好男人,怎么就被离婚了?

  离婚前的陈屿是怎样一个人呢?

  33岁一男的,小地方出身到大上海打拼。从小小的新闻记者做起,做到了电视台资深编辑的位置,为人正派、踏实认真,工作也体面。

  形象一般,一米八的身段不帅不酷,但气质跟职业匹配,儒雅型的。看他日常起居,不邋遢,生活习惯不错。除了特别爱养鱼,没什么其它的特别之处。

  总体来说,是一个情绪稳定、有正当职业、无不良嗜好的男人。

  丈母娘喜欢他是有道理的,这样的男人,现实生活中并不太多。跟后来王漫妮的相亲对象小张主任比较起来,养鱼专业户陈屿显得干净、纯粹了很多。

  太多33上下的男人,事业不稳定、情绪不稳定、生活习惯很糟糕了。不抽不喝不p不赌,但沉迷个游戏而忘却所有的男人,也是司空见惯了。

  但是钟晓芹不喜欢。她觉得陈屿太沉闷了,整天黑着一张脸,不说也不笑。更重要的是,他的眼睛不往自己身上搁。谈恋爱一,结婚三,才这么三四的光景,两个人就把日子过成了无话可说的样子。

  钟晓芹说:各玩各都行,就是两个人凑一块儿,连一个小时都过不了。

  简直就是冷暴力。

  最折磨人的婚姻,除了互相猜疑反目成仇,便是你我明明挨得最近,却像两条独自延伸的平行线,习惯性地视而不见,条件反射式的相顾无言。

  陈屿不看她,让她觉得自己还比不上几条破鱼。

  这世间上的很多事情,是因为被看见了才变得可相信,也是因为相信了,才变成存在的。钟晓芹认为陈屿看不到她,便断定他心里没有自己。

  她选择离开,跟前夫一起犯着同样的错误:她也没看见陈屿。

  陈屿出身于一个非独生子女家庭,因为弟弟的存在,很小就担当起了半个父亲甚至半个母亲的职责。常的长子生活,再到多的异地求学求业,他已经拥有了完全独立的成熟型人格。

  他习惯了照顾别人,也为钟晓芹做了很多事情,钟晓芹却毫无知觉。

  钟晓芹为什么毫无知觉?因为她习惯了被照顾。

  作为本地囡囡,钟晓芹是爸爸妈妈的掌上明珠,即便是已经成家立业,父母还是会每个星期过去给她做两天的饭。30岁了还离不开父母,只要老公一出差,马上就回娘家求照顾。她不操心家务、不操心工作,连工资都是打到老公卡里。

  老公说她不是不成熟,而是压根儿就未成。

  他们共同组建了家庭,却都在按照过去熟悉的模式继续生活在自己的家里。陈屿就像带了个妹妹,甚至有可能是个女儿,衣食起居自己一手应承。钟晓芹就像跟了个哥哥,甚至有可能是父亲,大小事情不用自己动手。

  两个人的日子,过得就像是流水线上的活计,闭着眼睛都能熟练操作。日复一日、复一,习以为常地互相忽视,不闷才怪了。

  在心理学里,伯恩提出,每一对情侣或夫妻,都逃不开“成人-父母-儿童”的相处模型。

  “成人对成人”,是最理想的模式,它意味着夫妻双方都是“成人”,丈夫以男人的形象出现,妻子以女人的形象出现,夫妻两个都有完整独立的人格,互相爱对方,互相给予对方帮助与良好的建议。两个人都可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父母与儿童”的模式则是一种十分不稳定的模式。这种夫妻关系,就是“儿童”的那一方需要“父母”无微不至的照顾,如果没有感到照顾,或是没达到其要求,双方就会发生争吵。

  “儿童和儿童”的模式就是互相都希望对方给自己爱,互相都不会服输。俗称的“欢喜冤家”就是这种模式的产物,也是极不稳定的模型。

  很多婚姻的幸福,或者不幸福,都不是哪件事情发生了变化,而是相处的模式在暗中发着力。钟晓芹和陈屿的婚姻,一直都是“父母与儿童”的类型:钟晓芹扮演着小女孩的角色,理所当然地享受着“爸爸”陈屿的照顾,也要求“爸爸”更加无微不至的照顾。

  当她无聊的时候,希望陈屿能陪她玩;当她打不到车时,希望陈屿能来接她;当她遇到危险时,希望陈屿能来救……她习惯了开口就喊:“陈屿……”

  一旦陈屿没有按照自己的要求做,她便大发雷霆:“不留意门、不留意猫、不留意我,这个家你还有什么可留意的?”

  是钟晓芹作吗?不是,她是在成长,即将成长为一个可以与陈屿平等对话的女人。她不想再扮演小女孩,她想拥有更多掌控权,比如生一个孩子。

  可是陈屿过于独立的个性,使他习惯了过往的安稳,习惯了替钟晓芹做所有决定,注意不到钟晓芹的这些变化。在一成不变、按部就班的庸常中,一个孩子的到来打破了他们原来的相处模型。

  我们都经历过成长,在一个只有爸爸的家里,女孩是需要成长,渴望突破的。在一个只有爸爸没有男人的家里,女人却是看不到希望的。

  一场以激情为幌子的出逃,就这样萌芽了。

  陈屿在婚姻里的失误,除了对妻子变化的不察,还有对双方沟通模式的掌控无力。

  每次他想要做出点什么的时候,都会被钟晓芹一句话点燃引线。

  费尽心机给钟晓芹安排了生日晚宴,却让弟弟的搅局泡了稀饭;在家为钟晓芹安装感应灯带,却被钟晓芹误会为不肯去接她;发红包让她自己打车,却被理解为不愿意应承;打点关系安排住院,却被钟晓芹认为自己不想要孩子……

  诸如此类的场景,钟晓芹都是毫不客气地指责着,陈屿毫不示弱地回怼着。

  夫妻之间比无话可说更可怕的,是有话不能好好说。情绪魔鬼一上身,语言就成了最易燃的导火索。往往话赶着话,就把人伤着了。

  语言也是一种暴力。

  著名的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在《非暴力不沟通》一书中指出,暴力的根源在于人们忽视彼此的感受与需要,而将冲突归咎于对方。

  钟晓芹和陈屿都在忙着表达自己,一个瞎琢磨、一个不解释,都在照顾着自己的情绪和感受,没有注意到那些指责自己的话,正是对方在表达需要和请求。

  这种异化的沟通方式,仅仅是通过语言,就实现了攻击。

  最高级的沟通,当然是观察到双方的感受,及时表达出自己的需要并顺利地请求获得帮助的“非暴力沟通”:面对问题的时候,能做到不带评论地去观察和表达,用负责任的语言代替回避责任的语言,使双方都获得满足,而不是一味图爽,只管宣泄、只管指责。

  钟晓芹想要变化,陈屿想维持原样。“女儿”向“父亲”发起了挑战,“父亲”对“女儿”采取了压制。

  习惯了“父亲”角色的陈屿,无法适应“女儿”钟晓芹对角色定位调整发起的冲击。

  想要成为“女人”的钟晓芹,用尽全力摆脱束缚。

  一旦两个人陷入这样的沟通模式,那就陷入了“儿童对儿童”的欢喜冤家恶性循环中:谁都不服输,谁都不让步。

  这样的沟通模式,是两人关系模式发生变化带来的必然冲突,如何保持良性沟通,拨乱反正,同时考验着关系中的两个人。

  所幸夫妻毕竟不是父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不是一块说碎就碎的玻璃。想要婚姻继续,总要有人去修补和挽回。

  都说人到30就不再耳听爱情。判断一个人是不是爱自己,或者自己是不是爱对方,都是要体现在行动中的。

  陈屿是那种默默付出、不显不秀的性格,他做了很多,被看见和认可的却很少。

  他的爱,是做出来的。

  但真正好的婚姻,爱不但要做,还要及时地秀、好好地说。如果不是“热心观众”陈旭的拔刀相助,低调做爱的陈屿就真的被高调示爱的钟晓阳迭代了。

  反应过来的好男人陈屿,一路追妻火葬场,终于成功抱得爱妻归,赢得了全剧最佳老公的最后胜利。

  巴尔扎克在《两个少妇的回忆录》中写道:婚姻产生人性,爱情只产生快乐。快乐消失了,婚姻依然存在,且诞生了比男女交合更宝贵的价值。

  一场以激情为追求、以成长为目标的婚姻出逃,一场以温暖为底色、以蜕变为成果的婚姻修补,发生了,结束了。

  有人说平淡的婚姻需要偶尔的脱轨和撞击,基于人性的底色,不能说毫无道理。

  每一场婚姻中,都会出现男人、女人、爸爸、妈妈、儿子、女儿六个角色。每一种相处模式,都暗藏着破坏婚姻的因子。但它们不是永恒不变的,美好的伴侣关系,是能够动态平衡的。

  陈屿和钟晓芹能够破镜重圆,并不是因为陈屿的洗心革面,而是他和钟晓芹一起,完成了关系的调整。陈屿向下兼容,钟晓芹向上成长,两人跳了一场双人舞,最终在舞姿中看见了彼此,也成就了彼此。

  “故欲获得美满的婚姻,具有那种对于人类的缺点加以宽恕的友谊,便够。”

  ——巴尔扎克

  最后来一个考点:

  完美人妻顾佳和放炮王许幻山,是什么相处模型呢?

  假如你是编剧,你会怎么安排这对夫妻的结局?

本文系原创,未经许可请勿转载!转载许可

《三十而已》:陈屿这样的好男人,怎么就被离婚了?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