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这段时间最热门的话题,可能就是新剧《三十而已》了。但不同于女人们日夜追剧和津津乐道于里面的各种桥段,广大男同胞普遍对这部剧无甚好感。我问了问周围的哥们,十个有九个都说压根儿不想看,剩下那一个则表示是为了看江疏影才捏着鼻子陪老婆看的。
为什么男人们不爱看《三十而已》呢?
因为抛开那些升级版的独立女性人设和让女士们得以一探上层生活的桥段,这又是一部典型的中式女人剧。中式女人剧尽管常常披上历史剧、职场剧、时装剧、生活剧等种种外衣,但却总是绕不开这样几个基本设定:
男人都是大猪蹄子
男女性别矛盾是一切痛苦的根源
女人的成功主要靠“机械降神”
男人都是大猪蹄子(除了靳东)
不知道为什么中国的女人剧特别喜欢这种迫害妄想症般的设定,即男人们几乎都是花心、邪恶、粗俗、冷漠、薄情和不靠谱的——《欢乐颂》里的几个男主明明算是综合表现不错了,生生地被扣上了各种无关紧要的槽点,只有靳东是好男人;《我的前半生》里雷佳音自然是十恶不赦的渣男,又只有靳东算是完美人设;到了这部《三十而已》,因为靳东不在,所以三个男主分别包揽了出轨、海王、直男三项女性最讨厌的人设,渣男率100%。
作为男性,我们真的想问问制片方和编剧有没有社会常识,学没学过统计?一个所有男性都是坏分子的社会……真的存在吗?
如果男人都是坏分子,那这个社会早就恶劣到没法生存了。而且如果“坏”的比率是100%,岂不是表示你放眼望去周围所有能看到的男人都不是好东西,这里面当然包括了你的大猪蹄子老公,但也包括了你们含辛茹苦的父亲,慈祥的爷爷外公,可爱的儿子,在天寒地冻的边疆守卫国门的轻战士,80多岁高龄的钟南山院士……
我宁可相信编剧们是收了靳东的红包。
男女性别矛盾是一切痛苦的根源
如果你问问搞正经社会科学的学者,到底是什么造成了人生的痛苦,他们会给你许多答案,从社会学的、历史的、经济的、地缘政治的、国际关系的、阶级斗争的……不同角度,给出各种纷繁复杂的解释,但没有人敢于拍着胸脯说:对,就是这一个原因,造成了我们全部的痛苦。
但女人剧的编剧们偏偏就有这个底气,闭着眼睛拍着胸脯告诉女人们:生活中全部痛苦的根源,都来自于男女性别矛盾。所以《欢乐颂》里的“五美”明明都有鲜明的个性和对人生的追求,最后偏偏都要绕回来把全部重心放在男女关系上,并因此备受煎熬和伤害;《我的前半生》里三个女人虽然都有着独立女性的人设,最后依旧把事业追求扔到一边为了两个男人打来打去,以抢到男人为最终胜利。《三十而已》里明明有独当一面的顾佳、野心勃勃的王漫妮和想过小日子的钟晓琴,却非要把一切焦点都放在男人身上从而演绎出那么多故事来。
我们人生的痛苦,真的都是因为男女性别矛盾,因为男人都是大猪蹄子,因为男权社会的压迫吗?
事实上,如果换个角度,《三十而已》里倒经常是女性自己在互掐——许放炮并不是成天出去勾搭妹子的天生浪子,倒是李可和林有有前仆后继上赶着勾搭他,最终伤害了同为女性的顾佳。梁海王固然没得洗,但真正下狠手折磨恶心王漫妮并害她丢工作的赵静语可也是女性啊。难怪迈先生有位朋友曾经开玩笑说,为什么女人们特别热衷于张罗各种职场女性互助活动?正是因为在职场里她们从不互助。
有人可能会问,陈屿的锅总没法甩了吧?陈屿这个人设只能说是编剧对直男充满了深深的恶意,事实上,直男的喜好和特性本身没啥毛病,但如果钟晓琴不喜欢,为啥当初选了他,而婚后又不加强磨合与妥协呢?当做家庭关系的统计学研究,最重要的发现就是:美好的婚姻关系一靠婚姻双方门当户对,二靠婚后积极磨合,凡是不涉及出轨、家暴的婚姻问题,基本上各打五十大板不冤枉。
女人的成功主要靠“机械降神”
这是最让我们感到莫名其妙的部分,让人怀疑女人剧的编剧都是怎么上位的,因为她们特别喜欢给独立女性的成功设置一套“机械降神”的机制,总是莫名其妙就奋斗“成功”、“华丽转身”了。
以防有些人不知道“机械降神”的意思——古希腊时各种剧目里,每每到了矛盾激烈难以突破的时候,就忽然从剧场上方用绳索降下个神仙,以神通解决问题推进剧情。在中国文化里,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天龙八部》里的扫地僧和《倚天屠龙记》里的黄衣女子。
《欢乐颂》里的几位就不用多说了,连最厉害的安迪都是忽然不知怎么就被收养去了美国从此一路发达还碰上了靳东要钱给钱要人给人;《我的前半生》里子君看似靠自己奋发图强,实际上每一步都靠靳东各种指点和助推;《三十而已》里的顾佳老本行都做得异常艰辛,跨界弄个茶园忽然就成功了,主要是靠的是那帮不看数据看照片的投资方;王漫妮从失业到东山再起的关键一步,则是一个只见过一面却上赶着千里迢迢来送工作机会的“魏总”;钟晓琴的生活步入正轨,主要靠卖书成功当上了正牌作家,但正如很多人所说的,似乎从来没见她写作啊……不过值得表扬的是,《三十而已》对奋斗的描写至少真切了一点,不再像以往的女人剧一样,女强人就是穿个厚垫肩的小西服,明明是CFO非要指挥营销策划,又或者表现强势和专业就是瞪眼睛,总之看不出她们具体干啥了,就是牛,就是牛。
当然,这似乎也不是中式女人剧独有的问题,当声誉冲天的美剧《傲骨贤妻》标榜独立女性的自立和奋斗,但事后大家回过味来恍然大悟,合着女主再就业靠老情人,拉生意靠花心老公,每一步紧要关头都靠大神帮忙。
将女性的成功和奋斗如此戏剧化,只会让人对女性的成功产生错误的理解和期盼,并对捷径抱有许多不真实的期许,这是对那些真正独立自强女性的戏虐,也是对她们辛勤奋斗和付出的贬低。
作为男性,我们其实不反感女人剧,也充分理解部分戏剧化和夸张的表达,毕竟我们也常看着战争片、警匪片和动作片YY自己的神勇和主角光环。
我们支持女性对独立自我的追求,也真切祝愿和期待着看到更多女性能够获得自我实现,并且愿意为了创造更加平等、友善的社会环境而共同努力。
但对于那些总是对男性污名化、把一切矛盾都甩锅给男性的暗戳戳的做法,我们真的受够了——《三十而已》放完了,制作方赚得盆满钵满,却给女性观众留下许多困惑和疑虑,让许多本欲追求爱情的单身女青们更加恐惧婚姻;给广大男性留下一地鸡毛,很多哥们表示,经过家里一番“男人没一个好东西”的顺势敲打,最近不敢在外面吃晚饭了,也不敢吃鸡钓鱼收藏邮票了,真是给疫情下的经济复苏添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