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离异,对孩子可能没影响吗?
不可能!
但是,整天鸡吵鹅斗的父母,对孩子的伤害更大。
明明有家,却何以为家?
小三介入,公司被炸。
在让孩子慢慢接受离婚和爸爸坐牢的事情上,顾佳说:爸爸只是出一趟长差。
为了保护幼小儿子的身心健康,任何对儿子不怀好意的伤害,都是顾佳的底线。
但是,林有有却直接残忍告诉许子言,爸爸会有自己的家。
顾佳怒扇林有有警告:
你想告诉我儿子,他父母要离婚了吗?
如果我儿子有任何心理问题了,或者自闭了,你低估了一个母亲会做到什么份上。
用顾佳的话说:
出月子的那天,顾佳就已经死了,活下来的是徐子言的妈妈。
许幻山劈腿、陈屿冷暴力、梁正贤花心,全剧唯一“好男人”只有许子言了。
在顾佳疲惫的时候,徐子言的软萌懂事就是治愈她的良药。
但结局,小三走了,爸妈散了,许子言却成了失败婚姻的最大受害者。
小小的孩子已经开始藏着心事和小心思,一大早默默等妈妈醒来,只求家圆满:
妈妈,如果你和爸爸离婚了,我就选爸爸,那样你就舍不得离开我们了。
在一段失败的婚姻里,相对于两个受伤的成人来说,最受伤的永远是无辜的孩子。
家,本是避风港,一朝变成了斗殴场。
离婚后的父母,各自为家;而离婚后的孩子,四处为家。
一项调查显示:在150个婚姻濒临崩溃的案例中,受到原生家庭影响的有七十八例,占52%。
父母离婚,孩子被怎样回应?
01
冷漠型家长,远离孩子。
《三十而已》里的陈屿,从小有一个不负责任的爸爸,抛弃家庭,他跟着母亲长大,导致他自闭又冷漠。
他不敢要孩子,是害怕孩子将来有一天说:
他最倒霉的,是摊上我这样的爸爸。
因为没有一个合格的父亲,害怕自己也无法成为一个负责的父亲。
原来,原生家庭影响的不只是一代人。
演员张雨绮在3岁时,父母离异。
没有父爱做榜样,导致她在选择另一半的时候,总想选择一个父亲似的男人。
两次的结婚对象都比自己大很多,但都无疾而终。
她不知道如何选择男人,也承认“我看男人的眼光不行”。
对于张雨绮婚姻的不幸,她的父亲脱不了干系。
《回应:培养孩子积极的行为习惯》书中说:
冷漠型的父母对孩子不管不问,对孩子没什么期望和要求,对孩子的要求回应得也比较少。
可怕的是,许多父母正在朝着这种类型发展。
很多家长在陪伴孩子时,“机”不离手,甚至直接把手机给孩子玩。
而更令人惊讶的是,在当下自媒体时代,竟然有五成孩子没有父母微信。
陪伴孩子最好的方式是互动,然而,家长“总低头”,就是一种“冷暴力”。
前两天,冷暴力已经被纳入条例,《吉林省反家庭暴力条例》在8月1日起施行。
条例规定:冷淡、漠视等行为方式,被列为家庭暴力。
《回应》书中写道:
家长们总是忙着获得更多:信息、物质、机会······
却没有意识到,这种获得,其实也是在消耗,消耗着自己和孩子之间的亲密关系。
父母的冷漠,是对孩子最可怕的拒绝。
02
怨恨型家长,孩子永远是我的。
离婚时,夫妻之间的纠葛大都源于:我为你做了那么多,而你怎么能这样对我?
这是因为有要求回报的心理,而感受到不满和委屈。
最糟糕的是,夫妻双方各自带着未处理的伤痛分开,并把这种情绪投射到孩子身上。
在《我的前半生》中,罗子君和陈俊生离婚时,几乎决裂。
罗子君怕孩子离开自己,硬是把他从前夫家里拽出来,孩子又哭又闹。
但是,走出痛苦的罗子君,一口同意了前夫想带孩子住段时间的要求。她说:
可以试试,如果儿子愿意在你那就让他去,如果他不愿意就回来。
我以前在孩子的问题上,过于紧张了。
因为她想明白了:孩子不需要妈妈把他背在身上,孩子需要妈妈陪他一起走。
《回应》书中有句话说得好:
不能以“我生了一个孩子”的心态来养孩子,而是“我遇见了一个人”。
生孩子,不是替父母争门面、养老和传宗接代。
而是为了参与一个生命的成长,陪他在这个美丽的世界走一遭。
事实上,放手,也是另一种拥有。
有一个孩子,在父母离婚后果断选择了爸爸,尽管始终照顾他的是妈妈。
但是,他把要来的生活费都寄给了无收入的妈妈,并且来信说:
妈妈,我是你的负担。将来我挣钱了,就能和你永远在一起了。
没有永久的分离,只有永远的思念。
你的每一次付出,孩子都认真地放在了心里。
03
朋友型家长,对孩子影响最小。
霍尊从小父母离异,他跟着母亲长大。他说:妈妈是氧气,离开了就无法存活。
难得的是,妈妈还会尽量让他得到父亲的爱。霍尊说:爸爸是太阳,给我温暖。
爸爸告诉霍尊:你以后对不起我没关系,但你千万不能对不起***。
父母相处成朋友,是对孩子最大的保护。
在霍尊心中的家,一直是完整的。
离婚家庭的孩子不一定不快乐。
当访谈节目问顾佳的扮演着童谣,最后顾佳会考虑复婚吗?
童谣说:
我觉得许子言如果知道妈妈为了他选择复婚,长大后会有很大的心理压力吧!
对孩子而言,瓦全的婚姻,比破裂的婚姻伤害更大。
一个感情已经破碎的家庭,即便是为了孩子,家庭气氛也必然是消极和冷漠的。
这样的环境会让孩子对“家庭”这个概念有错误的认知。
而在离婚后组建的新家庭里,如果相互依靠,相互关爱,孩子才有可能健康成长。
所以,前者是“必然坏”,而后者是“可能好”。
《朗读者》有句台词:唯一能使人生完整的,是爱。
对孩子而言,最好的爱是陪伴和无条件的爱,无关形式。
《回应》中写道:孩子怎么做,源于父母的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