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而已》在外打拼的游子,在走出家门那一刻,再也没有家了

  或许,对于我们所有为了生活而在外打拼的游子来说,在经历了从无到有的一个过程后,在仰望着城市里万千耸立的高楼大厦,脱口而出“这么多大楼里就没有一个属于我的容身之处”到自己变成这个城市一分子,拥有了属于自己的一个小窝的时候,我们都会有这样的一种感受:灵魂留在了故乡,然而肉体却成为了无家可归的人——我们成为了无家可归的人……

  或许有人会说,我们怎么会成为无家可归的人呢?肉体怎么可能无家可归呢?灵魂怎么可能流浪呢?我们每天不都是要回家的吗?不回家,我们晚上在哪里过夜,在哪里睡觉呢?即使是租的房子,也算是自己的家呀。

  诚然,从家是一个落脚的地方这个理解层面而言,确实如此。我们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落脚点,一个可以睡觉,可以休息,可以在天气变化无常的时候为我们避风挡雨,是我们可以休息的落脚点。所以,有些人认为家是一个避风的港湾。

  是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的确如此,家是一个避风的港湾,是一个可以让我们的肉体和灵魂得到宁静和释放真我的地方。这里有我们的亲人,有我们的爱人,有我们不用再带着应酬的面具伪装的真正的自己。然而……

  我记得在《三十而已》里面有这样的一句关于“家”的话,我认为非常经典:家庭就像避风港,都想避风谁当港?

  我想,恰恰是这句“家庭就像避风港,都想避风谁当港?”话说出了一直以来被我们所忽视的婚姻和家庭问题。是呀,我们都想把家当作一个避风的地方,那么,谁是那个“港”呢?没有这个港,我们如何避风,到哪里避风呢?

  或许,《三十而已》里面江疏影跟于伯的这句对话台词来描述所有在外打拼的游子们的心情最为合适。江疏影:“觉得哪儿不是我的家”。于伯:“所有选择漂的人,在走出家门那一刻就要知道,你就是你的家了”……

  对于在外打拼的游子们,不论是男人还是女人,也不论是刚刚成的青人还是已经到了而立之的中人,在朝着自己的梦想,走出家门那一刻的那一刻起,我们就再也没有家了——我们为了能够在城市里有一个自己的容身之所,变成这个城市的一分子,融入这个城市,拼尽了我们所有的勇气和能力。但是,当我们真正的变成这个城市一分子的时候,回头望望,却发现,我们永远都不是这个城市的人——在我们的身上,深深的烙印着我们故乡的痕迹,永远抹不掉我们的出身,我们永远是故乡的人!既然不属于这个城市,那么我们就哪里来回到哪里去好了,然而,我们却已经习惯了这种城市里的这种生活方式,已经无法融入到我们出生的故乡的环境当中去——故乡留不住我们的肉身,他乡留不住我们的灵魂!

《三十而已》在外打拼的游子,在走出家门那一刻,再也没有家了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