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中所有的不合理之处并非空中楼阁,它是现实生活价值观的折射,照出我们这个时代畸形的欲望和社会法则对人的异化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
文 | 叶倩雯 编辑 | 杨静茹
全文约1997字,细读约需4分钟
三位背景不同、出身各异的三十岁女性如何在上海这座浮华都市完成自己的成长,这是热门电视剧《三十而已》的核心命题。该剧以长期以来附加在女性身上的龄焦虑作为卖点,一经播出就引发了各种讨论。
不论是努力实现阶层跃升、还要照顾丈夫孩子的全职中产主妇顾佳;还是已婚未育、拒绝成长的上海本地普通白领钟晓芹;还是外地来沪打拼、野心满满的王漫妮,都各对应着某一类当下都市女性的自况和自我期待。
对30+女性的高要求制造了新焦虑
这三位女性尽管都面对着生活里的具体困境,但是她们拥有不俗的容貌和身材,有着超出收入的消费能力,还不乏优质帅气的男性追求者。所谓的独立背后全是为了迎合主流价值观付出的努力,从这点来看,这部剧的立意和大热综艺《乘风破浪的姐姐》不谋而合。
“又美有飒”是当下舆论对30+女性形象的塑造,尽管这未必符合现实情况,但事实上制造出了一个都市女性的新样板,继而成为一种需求。这种要求是全方面的,既有容貌上的,也有才能上的,更考验一个人的经济实力。因此这部电视剧看上去主打女性意识的觉醒和女性独立,但衡量成功与否的标尺却还是消费能力。
剧中数次展示三位主角通过消费来完成自己的成长,顾佳需要一个爱马仕才可以进入上流社会,钟晓芹要通过购物完成自己的蜕变,而王漫妮则需要在游轮上升舱来激励自己奋斗……
因此有人说,看了这部电视剧,感觉更加焦虑了,而这种焦虑正是《三十而已》获得关注的法宝之一。电视剧口口声声反抗着社会对女性的各种规训,宣扬三十岁的女人依然美好,但展现的却是三十岁的女性为了适应这种规训而对自己提出近乎严苛的要求,不敢有丝毫松懈。因此,剧中的女性追求的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独立,她们的追求是要让自己看上去像20岁,消费力达到40岁,还要拥有一位与之匹配的如意郎君。
女性独立的背后是父权制阴影
相较于事业成长线,爱情线是这部电视剧最重要的部分。目前来看,电视剧将市面上各种婚恋的样态都安排给了自己的女主角们。顾佳是辅佐丈夫的贤妻,她不仅在生活上照顾丈夫孩子,还是家庭收入事实上的贡献者。
表面上看,她维护的是家庭的幸福和完整,骨子里她需要的是自己的丈夫作为“许总”来维护这个家庭在社会中的位置,她不顾自己的实力也要送孩子上名校、进入“太太圈”,用辅佐丈夫的成功来完成自己的事业心。不仅如此,她还需要和觊觎丈夫的女孩斗智斗勇……这一路下来,顾佳的生活根本不是中产主妇,而是后宫娘娘。
至于王漫妮,她的名字就是“want money”的谐音,所以求仁得仁认识了有钱的男友梁正贤,也由此展开了一场男方要给女方花钱,女方拒绝但要求名分,男方只好给女方花更多钱的戏码……直到真相揭开,梁正贤的香港女友摊牌,以傲慢的姿态处置了“僭越”的王漫妮,后者才恍然大悟……有趣的是,揭开真相的方式是一张梁正贤的信用卡,两个女人斗争的根本在是否可以合理使用男人的财产,这个逻辑不过又是一出宫斗剧戏码的变体而已。
也许只有钟晓芹这条线更具真实性,她因为种种矛盾和丈夫离婚,同时又被公司的“小奶狗”追求,在两段关系里徘徊不前。她的选择似乎无关乎男性的财产,而关乎男性是否可以满足自己的情绪要求,给予无处不在的关心。
可以说,《三十而已》尽管炒作“独立女性”的议题,但其内核却是挥之不去的父权制的阴影。在《三十而已》的丛林法则中,丈夫和男友的实力才是决定了女性眼界和地位的真正原因,如果不拥有这些,那就只能提供情绪价值来满足女性的要求。《三十而已》的爱情不承载心灵相惜、灵魂沟通等形而上的功能,是一种事实上的实用主义。
“欲望大厦”:建造的社会阶级的模型
值得玩味的还在于电视剧为我们营造了一种社会阶层的模型:三位女主角的生活都与上海核心地段的一幢大楼有关系,顾佳是其中的业主,居住在大楼的中间楼层;钟晓芹是这幢大楼的物业,工作就是服务业主;王漫妮是一楼某家奢侈品店的店员,随时都有可能失业……而在大楼的顶层,则居住着阶层更高的王太太等人,正是她们决定着这幢大楼的运行法则。
这种设定和韩国电影《寄生虫》有类似的功效,不同的是,《三十而已》并没有过多质疑这种社会分层的不合理,主角都在不同程度迎合着这种社会制度,并以各自的方式在大楼里找到自己的位置。
不管是安于现状还是野心勃勃,三位女主就是无法离开这幢层级分明的欲望大厦,她们所谓的独立只是期待自己在大楼里的位置更加稳固,最好还能跃升,却忘记了即便是大楼顶层的王太太,她的背后也隐身着代表财富和权力的丈夫,哪里来的真正独立呢?
当然,笔者做了如上的批评和分析并不是说这部电视剧不值得一看,恰恰相反,我们的确可以在《三十而已》中看见一个曲折的自我,剧中所有的不合理之处并非空中楼阁,它是现实生活价值观的折射,照出我们这个时代畸形的欲望和社会法则对人的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