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而已》:钟晓芹,别太乖!才能把日子过明白

  “人生而自由,但无往不在枷锁之中。”——卢梭

  得益于最近大热的“姐姐”题材,由白小菊同名小说改编的都市情感剧《三十而已》上映以来,迅速在各大媒体引爆,剧中角色也引起了大家的热议。该剧围绕着三位龄相近,经历各不相同的30岁女性展开。

  其中由江疏影饰演的王漫妮,是一位吃苦耐劳的北漂女,她为了留在上海而拼尽全力的工作着;童瑶饰演的顾佳,是一位上得厅堂下得厨房的完美人妻,她各方面的能力都非常强,即使离婚也能高调翻身。

  剧中最不起眼的,要数毛晓彤饰演的钟晓芹。她是一位工作普通、家境普通、能力普通,没什么想法的“乖乖女”。她只渴望简单、安稳的婚姻生活却未能如愿,反而令自己陷入鸡肋般食之无味的“合租婚姻”关系中。

  看过剧的人,大都都替钟晓芹感到不值,甚至期盼着她早日离婚。为何钟晓芹的婚姻会走到“众盼芹离”的地步?这主要是因为她在婚姻中的三个误区造成的。

  一、“乖乖女”钟晓芹婚姻中的三个“致命伤”

  钟晓芹曾这样描述过自己的婚姻状态:如果必须要形容一下我和陈屿的婚姻状态,怎么说呢?我养猫,他养鱼。

  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钟晓芹和陈屿的兴趣爱好各不相同。但这并不是导致他们婚姻失败的主要原因,导致他们婚姻走向失败的主要原因,其实是钟晓芹“乖乖女”的性格造成的:

  ①“乖乖女”习惯了委屈求全

  在影片一开头有这样一段情节:钟晓芹养的猫把沙发弄脏了,陈屿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对晓芹说,明天把猫带到父母家去养,早说过你养不了它;而当陈屿兴冲冲地叫钟晓芹来看他新养的鱼,却被钟晓芹满脸嫌弃地说:也不好看呀。陈屿只好结束谈话打发钟晓芹去看剧。很多聪明的观众,从这段情节中就已经看出了两人的婚姻必将走向失败。

  剧中的钟晓芹,虽然没能把猫照顾得很好,经常忘记换猫砂,但也并没有让老公陈屿代劳来照顾它,结果还是被老公赶走了自己的“爱猫”,而陈屿却能每天对着自己的“爱鱼”。

  作家无铭说过:你喜欢的事物,对方不喜欢,这不叫三观不合。而是你喜欢的事物,对方觉得这有什么用?这才叫三观不合。婚姻中彼此不同是常态,好的婚姻关系应该尊重和接纳对方与自己的不同,而不是强迫对方顺应自己。

  ②撒娇的女人最好命,软弱的女人最要命

  钟晓芹在影片中有一点不太讨喜,就是她总是表现出一副逆来顺受的乖巧模样。工作中从不敢拒绝同事不合理的请求,就连怀了孩子,也需要朋友来帮忙做决定是不是要留下。

  有人说“撒娇的女人最好命”,所谓撒娇指的是在关系中适度示弱,就像顾佳巧妙地把功劳都推给自己的老公;而不是像钟晓芹那样,大小事物都顺应对方的要求,完全没有自我。

  钟晓芹误把软弱当成撒娇,当找不到老公陈屿时,她自己连家门都打不开。王小波说过: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的无能的愤怒。一个软弱的人,一定是一个内心充满愤怒的人。所以,表面上看来钟晓芹是个“乖乖女”,实际上却又经常内心充满愤怒。

  钟晓芹的另一个致命伤就是是:软弱,没有自我。一个没有自我的人,是得不到别人的尊重和爱的。因为软弱没有价值感,使得钟晓芹在婚姻中,总是试图“寄生”在对方身上。

  ③“乖乖女”习惯了“寄生”

  从今天起不管多忙,我们都要一起吃饭,饭桌上不玩手机,不开电视,我们只聊家常

  从今天起我不会再跟你吵架,万一要吵,今日架今日毕,我不能让你带着烦恼进入梦乡

  从今天起我不会再养任何小动物,因为这个世界上任何小猫小鱼小狗都不如你可爱

  从今天起项链和耳环,就别再对着镜子较劲,我帮你戴,为你摘

  从今天起在你的世界,我不会沉默和假睡,我保证永不失联

  我们一起携手抵抗婚姻当中的平淡,焦虑和无常

  我们一起面对岁月里的衰老,健忘和肥胖

  我们一起创造新的生命,送他们远行,等他们回家!

  这是钟晓芹写下的一段话,包含了她对婚姻所有的期盼,她梦想着能将自己的人生全盘托付给对方照看,从此不再有忧愁和烦恼。她渴望对方像自己的父母一样,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自己身上,因为她害怕,如果失去了对方的关注和爱,自己的存在将会变得一文不值。

  可惜婚姻不是托儿所,不是你乖乖“听话”就会得到奖励。

  《简爱》中说:爱是一场博弈,必须保持永远与对方不分伯仲、势均力敌,才能长此以往地相依相息。因为过强的对手让人疲惫,太弱的对手令人厌倦。

  好的关系应该是:你很好,但我也不差;有你很好,但离开了你,我也能活得不错。婚姻应该是两个独立的人之间的博弈,而不是一个人“寄生”在另一个人身上。这样婚姻才能长久,如果不懂得这一点,钟晓芹对婚姻的所有期盼终将落空。

  二、乖乖“听话”的钟晓芹,为何注定“过得不明白”

  《三十而已》的导演,很细心的把钟晓芹的原生家庭描绘了出来。晓芹的父母对她可谓照顾得无微不至,以至于她快30了还不会自己做饭,每次老公出差,她都只能回父母家蹭饭吃。父母把成的她当成“不懂事的孩子”来“隐形操控”,她也把自己当成“不懂事的孩子”撒娇耍赖。

  ①“太听话”会被别人“隐形操纵” ,导致了“过得不明白”

  当晓芹流产后,曾和陈屿有过这样一段对话:“从小到大,我都是听从父母的安排,对生活和工作都没有积极争取过任何事情。父母说,女生只要安安稳稳地工作,嫁一个差不多的人就够了,我也一直是这样做的。怀了孩子,别人说生就生,可仔细想想有哪件事情是我自己发自内心想要的?没有”

  这时的钟晓芹才终于懂得了,要想过得“明白”就不能一直按照别人的期望去生活。英国《每日邮报》曾报道过,一位从事临终病人护理的护工,总结出许多病人在生命快结束时最遗憾的5件事,其中有一项就是:按照别人的期望过一辈子,没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乖乖女”常常错误地认为,过自己想要的生活就是自私,这导致了她们经常放弃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而选择去迎合别人的期望。她们一直被身边的人“隐形操控”却不自知,从来没有为自己而活过,甚至把自己变成了“受气包”。

  ②“听话”的“受气包”缺乏自信,导致了“过得不明白”

  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钟晓芹,最贴切的莫过于“受气包”。在公司里,她要受同事不合理要求的气;在家里,要受老公陈屿的气。陈屿严格要求晓芹不能碰自己的鱼缸,他甚至经常毫不忌讳地对软弱的晓芹使用语言暴力,当她说想把孩子生下来时,他说:“你连你自己都很没弄清楚呢,你怎么养孩子啊?”而钟晓芹却经常一声不吭地承受着对方的冷暴力。

  在导致钟晓芹和陈屿离婚的原因中,有一个关键事件。就是晓芹妈妈在晓琴流产后不请自来,还为了省电拔掉了陈屿鱼缸的电源,导致陈屿养的鱼全都缺氧而死。陈屿不敢对丈母娘发脾气,却和刚刚流产的钟晓芹吵了起来。把自己的不满全都发泄在了晓芹身上,这也是导致钟晓芹下定决心要离婚的原因之一。

  钟晓芹为何把自己变成了“受气包”?这主要是因为她一直以来都是在父母无微不至地照顾下生活,连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都没有,在内心深处,她知道自己的软弱,这导致了她缺乏自信心和自尊心,也直接导致了她活得不“明白”。

  ③太听话的人容易形成“虚假自体”,导致“过得不明白”

  在钟晓芹看来,自己并没有“自我评价”的能力,于是她就把评价权都交给了别人,才导致她十分害怕拒绝会让别人给她不好的评价。她的“乖”不过是因为渴望被认可,而产生的“虚假自体”。

  “虚假自体”的概念,是由英国著名心理学家唐纳德·温尼科特提出的,她指出;

  其中“真实自体”指的是一个人能够遵从其内心中的个人意愿,来向外界表达出自己真实的状态,能够做到内外一致;而“虚假自体”指的是一个人仿佛在戴着一副面具在行动,从外表上看并不会看出其存在有任何异常,但他所表现的种种行为却并不是遵从自己内心,而是为了能够迎合他人所作出的反应。

  “听话”的乖乖女晓芹,并非没有自己的想法,只是因为她不懂如何拒绝别人不合理的要求,才经常“受气”,让自己陷入困扰中。钟晓芹的妈妈经常不请自来,给她的生活带来困扰,晓芹却从不敢表达自己的不满;陈屿经常忽视冷落她,她也不敢过多的抱怨,只是在内心暗想别人家也是这样吗?她的委屈求全并没有带来很好的结果,反而让别人一再跨越她的“个人界限”。委屈求全只能带来不健康的人际关系。

  其实,生活中有很多人都是欺软怕硬的,如果不给自己设立边界,不懂得合理的提出自己的意见,就会像钟晓芹那样被身边的人“隐形控制”。做任何事都是为了满足别人的期望,始终没把日子过“明白”,过了大半辈子还不清楚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究竟是什么样的,只能迷迷糊糊地过着鸡肋般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工作和生活。

  三、别太乖,要想过得“明白”就得掌控个人界限

  在生活中遇到问题时一味地退让和妥协,并不能真正地解决问题,反而容易让别人一再得寸进尺,入侵本来属于你的生活,甚至让你失去对生活的主导权。

  ①别太听话,学会拒绝,明明白白地掌控个人界限

  在《伊索寓言》中有这样一则故事《阿拉伯人和骆驼》:

  有一位阿拉伯商人,带着他的骆驼出去行商。夜幕降临时,他在沙漠里搭起了帐篷,准备休息。

  这时,他的那头骆驼把头探进门帘,朝帐篷里看。

  阿拉伯人和蔼地问它:“亲爱的骆驼,怎么啦?”

  骆驼彬彬有礼地说:“主人啊,外面太冷了。请你让我把头伸到帐篷里来吧。”

  阿拉伯人大度地说:“好的,没问题。”

  于是,骆驼就把它的头伸到了帐篷里面,身子露在外面。可没过多久,骆驼又可怜兮兮地说道:“亲爱的主人,我能把脖子也伸进来吗?”阿拉伯人想都没想就答应了。于是骆驼把它长大的脖子也伸进了帐篷里。可它还是觉得不太舒服,于是它对阿拉伯人说:“请让我把前腿放到帐篷里来吧,不会占用多大地方的。”

  阿拉伯人犹豫了一下,说:“那好吧”这回他不得不挪动身子,给骆驼腾出一点地方。

  骆驼又开口说话了:“其实我这样站在门口,反而让我们俩都吹风、受冻。我可不可以站到里面来呢?”

  阿拉伯商人觉得,它说得也有点道理,就答应了。可是帐篷实在太小,他们俩呆在里面挤得透不过气来。骆驼冷冷地说:“如果你站到外面去,这个帐篷我就可以住得下了。”说着它推了阿拉伯人一下,可怜商人就这样被赶出了帐篷。

  这个故事告诉我,如果不懂得拒绝,缺乏界限感,就会像故事里的阿拉伯商人一样,被别人一步一步的逼到无路可退,失去本该属于自己的权利。

  就像陈玮在作品《掌控:如何在人际交往中取得主导权》中写到的:

  当一个人缺乏界限感,常常会把自己的事托付给他人,邀请他人跨入自己的界限,也常常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人,强行跨入他人的界限,这是属于自我和他人的界限混乱的表现。

  很多做父母的都深有体会,当孩子三岁左右时,总喜欢对很多事情说“不”。父母说:宝宝来刷牙。他说“不”;父母说来洗澡,他说“不”;父母说该吃饭了。他也说“不”。很多父母为此头疼不已。

  其实这是孩子开始建立人生界限的标志,这时的孩子开始渐渐明白,自己和父母是独立的个体。如果在这时,父母能够引导孩子明白合理的拒绝别人也是没关系的,孩子长大后就会建立起边界感,避免总被他人的越界行为困扰,得到一个人应得的尊重和理解。

  ②别太乖,学会表达自己的真实情绪,掌控个人界限

  虽然大家都知道表达真实的情绪很重要 ,可是在集体文化和社会压力的影响下,很多人都已经逐渐丧失了表达自己真实感受的能力。也就导致了许多人经常被别人跨越个人界限,却怒不敢言。

  心理学家Lynn Pearl说:“对于很多伴侣来说,谈论他们真实的感受,都好像在说一门外语那样艰难。”

  要想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就得先了解自己的情绪。

  A. 什么是情绪?

  关于情绪究竟是什么,心理学给出了这样的定义:

  情绪,是对一系列主观认知经验的通称,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以及相应的行为反应,一般认为,情绪是以个体愿望和需要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

  从这一定义可以看出,情绪是我们了解自己内心需求的一项指标。

  B. 察觉自己的情绪

  当我们产生情绪时,应该学会自我察觉,“我现在感到生气吗?”“我为什么感到生气?”“我想要的是什么?”当情绪来临时,试着不带批判地接受它,分析情绪背后的真实渴望。

  一个能够感知自己真实情绪、认真对待自己真实情绪的人,才能真正的看见自己,也才能正确的表达自己。

  C. 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掌控个人界限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拥有表达自己情绪的能力。关于表达自己的情绪,我想和你分享一则小故事:

  拿破仑是一位非常厉害的军事家,在历史上他的地位与凯撒大帝齐名。但是因为他个子不高,也曾遭遇过别人的嘲笑。有一次拿破仑在站台上对军队进行训话,下面有位个子比他高一个头的士兵一直和别人交头接耳,还对这位“小个子”总司令发出了藐视的嘲笑。拿破仑不慌不忙地走到士兵面前,说:“我承认我比你矮,但你若因此而嘲笑我,我会砍掉你的头来削平我们之间的差距。”

  故事中的拿破仑如果对士兵的嘲笑忍气吞声,可能对方就会一再的得寸进尺。学会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更能得到应有的尊重。当个人的边界被“侵犯”时,我们会感到愤怒,这种情绪其实是在提醒我们保护好属于自己的“权利”。

  就像在《三十而已》中,当女主角顾佳的孩子遭到排挤,被人关进小黑屋时。她二话不说,拽着欺负孩子的人就是一顿暴打,让人直呼过瘾。虽然在生活中我们不可能做到这样的戏剧效果,但也应该学会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告诉对方哪些事情会让我们感到生气,而不是一味的忍气吞声让自己变成“受气包”。

  学会觉察和表达自己的真实情绪,在人际关系中是有意义的。关系中的两个人,相互了解的前提就是,彼此之间真实情绪的表达。当我们知道对方对待一件事物真实的情绪时,才更有利于彼此之间的交流,也更有利于建立彼此之间的边界,知道哪些事情是对方介意的,不能做的,哪些事情是对方可以接受的。

《三十而已》:钟晓芹,别太乖!才能把日子过明白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