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家人之名》重新界定“家人”概念,提出了对“家庭力”的思考

  《以家人之名》从开始宣传就提出了对“家人”概念的质疑:究竟什么是家人?血缘真的就是唯一判定家人关系的标准吗?

  带着这样全新的问题视角去看整部剧,才发现问题的答案源自于“家庭力”,就像我们平时常说的凝聚力那样,是一种无形的力量。这种力量会让全家人用同样的态度去面对困境;这种力量会让全家人共享同一份喜悦;这种力量会在家庭成员失落的时候,成为温暖的指路明灯……

  只要是拥有了这种力量,不管有血缘也好,没有血缘也罢,都能让彼此成为亲密的家人。但如果失去这种力量,即便血浓于水,依旧可以形同陌路。

  《以家人之名》阐述了四种不同的“家庭力”,希望可以借由他们的故事,来重新审视我们的“家庭力”。

  分崩离析型

  代表家庭:(父亲)凌和平、(母亲)陈婷、(儿子)凌霄、(女儿)云云

  在剧中最先出现矛盾冲突的,大概就是凌霄一家。云云的意外离世,是这个家庭最主要的冲突焦点。

  起初,他们集体选择用逃避来解决这个冲突,于是举家搬迁。由于这一个全家一起做出来的决定,也就相当于全家共同“面对”了这个问题,所以搬迁之后的凌霄一家,暂时维系了表面正常。

  但所有人都知道,逃避是永远解决不了问题的,短暂的正常生活,其实也就是暴风雨前的黎明。

  很快,全家人就开始了第二次选择。选择了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问题:

  凌和平使用逃避法。借口工作忙经常早出晚归,每次发生口角,也总是说“不提了不提了”。

  陈婷使用归责法。只要是任何事情让她联想到云云意外,她就疯狂地把这个责任推给家里其他人。

  凌霄使用逆来顺受法。在这个过程中,凌霄尚未成,所以他能使用的方法,只有两种,一种是接受,一种是反叛。凌霄选择了默默接受,而这样的接受恰巧更加刺激了父母之间的矛盾。

  一家四口,一个是矛盾的焦点、一个揪住不放、一个刻意逃避、一个唾面自干。这就像一匹四马车,当一匹马倒下之后,其他的马开始朝不同的方向用力,结果可想而知。这个家庭的破碎在于“家庭力”的严重缺失,从法律意义上来说,他们是一家人,但是从实际生活来看,他们只是毫不相干的熟人,硬生生绑架在一起成为家人。

  自我核心型

  代表家庭1:(父亲)齐国庆、(母亲)金玉香、(女儿)齐明月

  代表家庭2:(父亲)唐国明、(母亲)陈月娥、(女儿)唐灿

  这两个家庭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母亲“一言堂”,自认为是整个家庭的最重要核心。但由于其他家庭成员的处事方法和态度不同,所以最后的结果不一样。

  齐明月一家在面对问题或选择的时候,全部都是金玉香做主,她自己的意志就是全家人的意志。在这个过程中,齐国庆和齐明月都选择了顺从,所以形成了一个在前面打头阵,两个在后面埋头跟的局面。

  这样的局面看起来也达到了一种平衡,可是一旦后面的人发现跟不上了,而前面领跑的人又从来不回头,双方的差距就会越来越大,直到后面的人精疲力尽,也就彻底打破了这种平衡。

  唐灿一家的情况和齐明月一家极其相似,也是陈月娥的“一言堂”,也是唐国明和唐灿无条件服从。不同的是,在双方还能看到彼此的时候,唐国明和唐灿都选择了把前面领跑的人拽住。

  家庭是一个整体,“家庭力”也是相互作用的,任何一个家庭成员缺少“家庭力”都可能会导致整个家庭的破碎。但同时,“家庭力”也不是永恒存在或消失的,只要家庭成员们可以共同认识到问题,共同去找寻这种力量,那么“家庭力”其实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

  在《热锅上的家庭》一书中,心理学家卡尔·惠特克就“家庭治疗”的观念展开了深入论述。在他治疗案例里,一个人无法克服的心理问题,回归家庭之后就有可能得到解决;一个人无法屏除的原生家庭困扰,全家人一起努力或许就能改变。

  因此,在一个家庭里,想要拥有家人之间的那种“家庭力”就必须要全家人一起付出努力。

  平等相处型

  代表家庭:(父亲)李海潮、(女儿)李尖尖、(养子)贺子秋、母亲已故

  作为全剧的主人公形象,李海潮的家庭虽然不完整,但在李海潮和李尖尖的相处模式中可以看到,李海潮是父亲也是朋友。在孩子“犯错”的时候,李海潮并不是劈头盖脸地一顿批评,而是实事求是地询问原因,耐心教导。

  有一次,李海潮给李尖尖开家长会,俩人甚至可以无视老师的严肃,小声唠叨起家常。在这个看似不完整的家庭里,李尖尖和贺子秋都得到了李海潮很充分的爱,李海潮也从心爱的子女身上得到了家人的温暖。

  “家庭力”在李海潮家里是十分明显的存在,孩子们饿了,李海潮会做很多好吃的;李尖尖受欺负了,贺子秋会拼命上阵;贺子秋受到嘲笑,李海潮会制止旁人,并给予子秋正确的引导。他们在面对喜悦的时候,会共同分享;在面对困难的时候,会携手共度,就算是偶尔因为时间或地域降低了“家庭力”的存在,它还是会在不知不觉之间重新燃起,形成家庭成员之间的良性循环。这样强大的“家庭力”是赋予李海潮一家幸福的根本。

  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出现在剧末,一句“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也正好回应了“家庭力”的存在。

  一个幸福的家庭,它的内部一定是十分牢固的。每个家庭成员都怀着感恩的心互相审视,激发出那种共同向前的“家庭力”。这与血缘无关,是一种在相处过程中,慢慢磨合而产生,然后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升华。

  所以,无论是否有血缘关系,只要有“家庭力”,就会成为彼此最值得依靠的港湾。

《以家人之名》重新界定“家人”概念,提出了对“家庭力”的思考标签